博物館安防項目建設借鑒他國 人防是關鍵
2014年09月25日 11:59:54來源:中國文物網點擊量:2967
導讀故宮作為世界上規(guī)模大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筑群,也是中國批進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的世界文化遺產;世界上中國文物藏品為豐富的博物館;世界的文化旅游目的地,是當今世界上觀眾來訪多的博物館。其安防保護工作必然是十分嚴格的。
【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(yè)關注】“2015年,故宮博物院將迎來90華誕;到2020年紫禁城就要迎來600歲的生日。”在9月21日上午,在深圳博物館新館3樓報告廳“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”主題講座上,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這一消息。
故宮作為世界上規(guī)模大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筑群,也是中國批進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的世界文化遺產;世界上中國文物藏品為豐富的博物館;世界的文化旅游目的地,是當今世界上觀眾來訪多的博物館。其安防保護工作必然是十分嚴格的。
故宮博物院運行的安防系統(tǒng)于1998年初正式投入使用,14年沒有更新。由于當年的設備和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如今安全防范形勢的需要,近兩年才緊鑼密鼓地實施安全防范新系統(tǒng)建設,并于2012年10月實現了新中控室投入使用。
2013年單霽翔曾說過“目前已經安裝完成了75%的監(jiān)控工作量,預計今年年底將全部完成安裝,防火系統(tǒng)在明年完成安裝,我們自認為屆時故宮的安防將是世界上強大的安防系統(tǒng)”。
故宮安防系統(tǒng)是否是世界上強大的安防系統(tǒng),時間是好的佐證。從英國的大英博物館2004年連續(xù)兩次發(fā)生中國文物失竊案件;從2010年,畢加索的《鴿子與豌豆》、馬蒂斯的《田園曲》等五幅藝術家真跡在法國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失竊;到2011年故宮博物館的失竊,2013年7月愛森納赫市一座博物館價值6萬歐元馬丁路德手跡被盜…….我們從國內外博物館藝術品失竊現象看到人防、技防、物防三防建設在博物館中的地位變得格外重要。
看國外博物館安保建設,借鑒經驗
藝術品被盜早已成為一種化現象。據博物館行業(yè)2010年的一項調查統(tǒng)計顯示,自1976年以來,英國共有53709件藝術品被盜,是*藝術品失竊多的國家;美國位居第二,登記在案的失竊藝術品有21079件;法國、意大利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。令人遺憾的是,這其中只有約5%的失竊藝術品被追回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如何為“脆弱”的藝術品加一層防護罩呢?雖然國外大多數國家同樣面臨著博物館安保系統(tǒng)薄弱的現狀,但也不乏安保建設先進的典范。
日本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開放的時候,每個展廳都會配備至少一名工作人員,作為防范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這些工作人員主要的任務是應對會場內發(fā)生的各種突發(fā)事件,他們都接受過應急培訓,包括火災、地震應對,作品被盜應對,以及發(fā)現可疑人員時的應對等等。此外,每個大型博物館都安裝了24小時監(jiān)控錄像和夜間機械警備系統(tǒng)。
除了防盜,日本博物館還特別重視防震、防災措施,特別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很多貴重的美術品、工藝品受損,有的博物館在地震時雖然建筑物未受損傷,但是倉庫中的有些收藏品由于發(fā)生傾倒而被損壞。這使日本的博物館紛紛加強博物館防震、防災對策。
日本博物館的防震對策主要有建筑免震、地板免震和免震展柜。一些有歷史的博物館在新建的時候不是免震建筑,阪神大地震以后進行了改建,比如奈良國立博物館,為了吸取阪神大地震的教訓,對建筑的耐震性進行了重新的評估,使建筑結構能夠抗七級以上地震,展廳中也實行了免震對策,使用免震展柜陳列貴重的展品。
故宮博物館四防技術相結合
歷經幾十年的發(fā)展,故宮的安全防衛(wèi)工作幾經演變,如今形成了人防、技防、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線。
故宮的安??v深體系,已被區(qū)分成防護區(qū)、監(jiān)控區(qū)和禁區(qū)。而博物館內還有技防、人防、物防和犬防四道防線。據悉,在“技防”方面,故宮在一級風險地點裝有先進的設備和至少三種復核手段;在“人防”方面,靠的是人海戰(zhàn)術,故宮保衛(wèi)處被稱為“京城保衛(wèi)處”,人數超過240人,下設警衛(wèi)隊、技術科、防火科等8個科室;在“物防”方面,故宮安裝了大量的鐵柵欄、鐵窗、防爆玻璃和鐵柜,并不時進行加封加固或更新;在犬防方面,故宮的犬隊擔負著閉館清查、施工工地夜間蹲守和突發(fā)事件追蹤等任務。
故宮博物館新的安防系統(tǒng)還呈現出以下亮點:
1、報警設備更加靈敏
故宮保衛(wèi)處處長李小城說,新系統(tǒng)建立后,萬余個安防報警設備安裝在故宮的開放區(qū)和非開放區(qū),一些過去相對忽視的盲點,此次也進行了加強。“就算是一只鷹飛過,也能監(jiān)控到。”
報警點有多種類型,開館時報警設備會對觀眾走動區(qū)域實施“撤防”;閉館后這些設備會重新開啟,實施監(jiān)控。當然,在一些敏感區(qū)域和重點監(jiān)控地區(qū),即便是正常開放時間如果觸碰了不應觸碰的地點,報警裝置也將報警。
2、煙感報警只需幾秒鐘
古建怕火,新安保系統(tǒng)僅感煙器就達4500多個。在故宮文華殿,借閉館時間,工作人員進行了電路、煙感報警器的檢測。工作人員取來一根長棍,將一個充滿煙霧的裝置固定在棍子頂端,之后舉起棍子用煙霧裝置接近煙感報警器,大約過了幾秒鐘,煙霧報警器的紅燈不斷閃爍,“這是煙感報警器正常反應,中控室現在就應接到報警。”李小城說。
3、高清探頭鎖定現場
在視覺監(jiān)控方面,故宮已安裝了1500多個攝像頭。根據監(jiān)控需要,不同的攝像頭可以進行360度、180度等不同范圍的監(jiān)控。一旦系統(tǒng)報警,攝像頭將迅速追蹤到報警位置,記錄并查看現場情況。單霽翔說,故宮的地庫也裝有攝像監(jiān)控設備。
技防系統(tǒng)升級之后,攝像頭記錄的影像將會被長時間存儲,以備出現問題時調用。過去,由于系統(tǒng)陳舊,攝像頭安裝相對少,以及影像清晰度都存在一定問題,而更新系統(tǒng)后,對于中控室迅速準確判斷現場情況會有很大幫助。
人防、技防、物防是安全防范的三種主要手段,故宮根據實際需要增加了犬防,成為四防技術相結合,為故宮博物館構起了堅實的盾牌。這也讓我們似乎明白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說的更多“信心”。
人防是博物館安保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
有關專家分析,除了越來越高科技的盜竊手段之外,經費不足導致監(jiān)控設備老化失靈,以及博物館工作人員安全意識薄弱、疏忽大意是博物館被盜的重要原因。
故宮博物館展品被盜后,國家文物局發(fā)出了《關于切實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》,要求博物館等文物收藏單位要依法健全保衛(wèi)機構,配足安全保衛(wèi)人員,保衛(wèi)干部和警衛(wèi)人員總數不應低于全館職工人數的10%。要配備高素質、高技能的專業(yè)安全技術人員,對專業(yè)安全技術人員要加強業(yè)務培訓,做到持證上崗,保證安防設施設備的使用效能。
技防設備也必須由人來控制核試驗,博物館的安保建設除了加強人防,技防,物防同樣不可少。不僅故宮博物館安保需提升水平,我國各地博物館安保建設同樣應該如此。2011年湖北黃岡市博物館被搶走價值連城的3件戰(zhàn)國青銅器,另外,遼寧省博物館、敦煌博物館,以及廣東、江蘇、甘肅等地不同規(guī)模的博物館也都發(fā)生過被盜事件。因此,各地博物館加強安保建設,需多種手段和技術相結合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智慧城市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智慧城市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智慧城市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