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射式紅外線探測器幾大細節(jié)不容忽視
2011年07月15日 11:10:12來源:中國安防展覽網點擊量:4631
前言:對射式紅外線探測器在專業(yè)上叫做“光束遮斷感應”(PhotoelectricBeamDetector),它還有另一個名字-主動式紅外線探測器(AIR),其原理為紅外線經紅外光LED發(fā)射出來,經球面鏡片聚焦集束傳出,再由光接收器接收。當這集束光被物體遮斷時就會發(fā)出警報。隨著社會的復雜上升,誤報往往是讓人頭痛的事,為減少誤報率,對射式紅外線探測器幾大細節(jié)不容忽視。
對射式紅外線探測器跟許多防盜設備都一樣,都因為容易誤報頻繁而被詬病。然而,這個困擾許多工程商和使用者的問題,其實多半來源自于一些大家忽略的小細節(jié)。
對焦重要
當許多工程商把周邊干擾源降到低之后,還是不能徹底解決誤報問題,因為他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關鍵-準確對焦。曾有FAE工程師表示,10個上門求助的工程商中,幾乎有9個都忽略“準確對焦”的重要性。
所謂“對焦”,就是要讓發(fā)射端所發(fā)出的光束,準確地讓接收端所接收。張光裕說,這就很像打靶,光束越正中靶心,感測能力便會越強;反之,若一開始沒有對焦準確,越往外圈偏,效果就已經略差了,等產品光束再因使用年限久了開始削弱,那時候效果又更差,就特別會產生漏報或誤報的情況。
所以,工程商驗收設備時,不能只以物體遮擋紅外線光,測試發(fā)報效能而已,還要確實進行對焦。張光裕表示,其調整方法是可直接以電表量,將電壓調整到該產品可承受的大上限值(例如該產品高耐壓4.5V,就要調到4.5V);或者,可用LED燈測試機,調整到大上限。
為了降低誤報率,現在則有廠商開發(fā)出數位對焦方式,也就是發(fā)射端會發(fā)出以亂碼排列、發(fā)出帶有數位訊號的光束,當接收端接收后,再自動回覆一道確認訊息給發(fā)射端。一旦通過了這樣的確認流程后,當系統(tǒng)被遮斷時,就提高了辨識安全性。
利用L型支架不怕動物遮斷
許多使用者也都抱怨過一個問題:擺在圍墻上的植栽、或爬上圍墻的貓、狗,會造成頻繁誤報,后只好關掉防盜設備。
劉慶皇指出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對射式紅外線探測器不應該直接設置在圍墻上端,而是應該沿著墻面架設一個突出的L型支架,將設備裝置于此,形成一條與圍墻平行的虛擬防護線(見圖二),這樣就不容易受到圍墻上的盆栽與小貓遮斷光束產生誤報,而當竊賊翻墻,以人身體的寬度,又一定會遮斷發(fā)報。這樣就可以兩全其美了。
考量環(huán)境避開間歇性干擾源
此外,建置也需特別考量到環(huán)境的特點。邱文輝指出,像不定時落下的樹葉、飄蕩的旗幟都是干擾源,還有若是附近有種果樹,易有螞蟻出沒、造窩,也會是干擾來源。
另外,日照、雷擊、濃霧等,都是容易引起誤報的氣候問題。有科學園區(qū)安全管理人員就打趣道,只要近發(fā)現哪區(qū)防盜器誤報率頻繁,就知道現在是哪個季節(jié)、太陽在哪個方位了!
基于以上種種,邱文輝建議,工程商裝置時,除要注意避開這些間歇性干擾源,在設備選擇上,可事先做一個小測試:用紅外線的接收端,通上電源,在日光燈或是大太陽下照射,看是否有接收的現象,若有接收表示對光的隔離不是做得很好,日后恐怕會誤報不斷;同時也應特別注意產的耐候性、抗雷擊,與防水防護,尤其產品若密封度不良,導致螞蟻爬進去,就會影響產品使用壽命。
另外,不同的光束也有不同的適用環(huán)境。目前常見的對射式紅外線探測器,可分為單光束、雙光束、4光束、8光束。理論上,光束越多更能謹慎判斷,降低誤報率,但其實則還是要視實際需求而定。
舉例來說,蔡明勛表示,常見許多工程商在戶外圍墻上使用單光束對射式紅外線,只要一遮光就發(fā)報,誤報風險較高;而且單光束機型線路設計較簡單,相對也缺乏室外使用的調整彈性,反而比較適用于室內、小區(qū)域、停車設備或紅綠燈等簡單變化。
但圍墻上若改用4光束其實也不見得適合,因為光是4道光束加起來,寬度就會達17、18公分,而翻墻的人往往不會站那么高,無法同時遮斷4條光束,這樣便會產生漏報,所以4光束較適合應用在大范圍的地面環(huán)境(像是圍墻與建筑物之間的區(qū)域)。
而介于兩者之間的雙光束,就非常適用于戶外圍墻上,層要裝置在約25公分的位置,且好間隔40公分再裝第二道,安全性更高。而且即使同樣也具有4道光束防護,但是只要同時遮斷兩條就會先發(fā)報,降低漏報風險。
所以,如何降低誤報,“將產品用對地方”便是答案之一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智慧城市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智慧城市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智慧城市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